晚清时代,英国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了我国的大门,我国开端沦亡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帝国主义不断地入侵,满清政府不断割地赔款和拓荒通商口岸,使我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,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越来越严峻,人民群众日子在水深火热之中。1911年,辛亥革新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统治,却未能改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。不久,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窃取了辛亥革新的胜利成果,与帝国主义实力彼此勾通在华利益分配,对国内进行镇压民主革新实力。整个国家陷入了主权损失、军阀割据、社会动乱、民不聊生的被动局面。国弱民穷,积弊已久,位于“东南富庶之地”的浙江遂昌也不外如此,由于地处浙西南偏僻山区,形成生产力落后、社会发展缓慢、土地吞并严峻、阶级克扣和饥寒压榨并存的态势。全县大部分土地属于地主阶级,66%的水田为租田,70%的农户是佃农和雇农。而遂昌客家人的生存条件更为艰苦,长年累月租种地主阶级的土地,交租过重而获取甚少,“蓑衣当棉祆,糠菜半年粮”,便是他们日子的真实写照。
遂昌北部的梭溪(今金竹镇境内)、里高(今高坪乡)、桃溪(今应村乡)等地盛产毛竹,手艺造纸作坊(即纸槽,又称纸篷)遍及,但均属有权势的土豪劣绅经营,产品为南屏纸和花尖纸,生产方式落后。从事造纸工作的,多为客家民众。工人们劳动强度非常大、时间长,薪酬一天一般为五角居多,可谓“无济于事,实在难以维持日子”。
地方政府是国民政府遂昌县公署,1927年改为县政府。城内设有20余人的警备队,在全县设警察所4处和民团4个。当局政府和封建地主实力相互勾通,严密统治压榨人民群众。深受阶级克扣和民族压榨的客家贫苦民众被迫不断举办反抗奋斗。
此前的宣统二年(1910年)十月,遂昌县石练镇曹碓坑村的赖驼子(原名赖启隆,祖上来自上杭县古田里)等人安排农会,集乡民数千进城,对立官吏士绅借端敲诈,毁书院、监狱及巡警局。清政府调兵捕杀乡民,赖等3人遇难。起义尽管失败,却上演了一幕遂昌客家群众不畏强权压榨而聚众起事的悲凉画面,也揭开了客家人参与旧民主主义革新的前奏。
受五四运动新潮文明和爱国思维的影响,遂昌的一批热血青年,特别是在杭州、衢州、处州读书的遂昌籍学生,开端积极寻找探索革新的路途和真理。其间,在浙江省榜首师范读书的客家子弟唐公宪,便是他们傍边突出的代表。经过“浙一师学潮”、萧山衙前农人运动训练的唐公宪,1923年3月参加我国共产党,并成为浙江省最早的党员之一,接着奔赴绍兴、严州(治今建德)、温州等地从事中共安排活动。1926年12月,国共实行榜首次协作,唐公宪已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替补执委、省党部金(华)衢(州)严(州)处(州)就事处主任,刚卸任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书记,根据中共杭州地委和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指示精神,回来遂昌创建中共安排,筹建国民党遂昌党部。